搜尋此網誌

2014年11月21日

King Kong (1933)/金剛(1933)

King Kong (1933)/金剛(1933)

Music composed by Max Steiner, conducted by William Stromberg, performed by Moscow Symphony Orchestra

1997 Premiere Digital Recording, Marco Polo





  1933年由Max Steiner擔任配樂的<金剛>,在電影音樂史上有非常獨特的地位,洛伊不能免俗的要話說從頭,不過會儘量不要太囉嗦。1895年電影問世那一刻,電影的放映就伴隨著鋼琴家的演奏進行,不過那時音樂的使用目的和電影內容並無關連,與其說是電影配樂,倒不如說是為"看電影"這個娛樂活動助興,音樂主要是為了掩蓋機器運作的雜音,同時吸引觀眾對無聲影像的注意力。

  無聲電影的播映,伴隨現場樂師的演奏,在接下來三十年成為一種新興的娛樂,剛開始樂師只是想到什麼就彈什麼,但很快的,大家發現與電影相伴的音樂,對情緒氛圍會產生強烈的引導或者是干擾,於是1909年左右,電影公司開始為樂師設計可以用於特定電影氛圍的參考樂譜(Cue Sheet),內容包括詮釋各種情境的古典或流行音樂,讓樂師至少可以彈一些與電影內容有關的音樂。不過,實際上樂師往往置之不理,他們常常上班一坐下來才第一次看到要播的電影,連下一秒要演什麼都不知道,哪裏有時間去翻參考樂譜,基本上樂師還是當場看著辦,即使是同一部電影,在不同的戲院,不同的場次,都可能使用不同的音樂。

  最早的原著電影配樂是古典音樂家聖桑(Charles-Camille Saint-Saëns)於1908年譜寫的<L'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>,這種做法在無聲電影時期並非主流,無聲電影的音樂大多拚湊既存音樂而來。1915年的<國家的誕生-Birth of a Nation>,首次提供依據電影內容編輯的專屬配樂列表,要求戲院裏的樂師按表操課,當中使用的音樂只有少量是原著音樂,其餘都是古典音樂或民謠。從龐大的既存音樂資料庫中,整理編輯出一部專屬配樂,如今我們在電視上每天都看得到,但在當時這算是一件有難度的事,艱難到讓導演與配樂家關係緊張,導演D.W. Griffith在製作<國家的誕生>期間甚至抱怨:如果讓他殺了某人,會是音樂家而不是演員。<國家的誕生>為電影配樂的呈現開啟了新的階段,雖然主要仍是拼裝的罐頭音樂,但電影開始使用專屬統一的配樂版本。此外,為了演奏這些既存的古典管絃配樂,交響樂團成為高級戲院的標準配備,就像今日的IMAX或3D影廳,這種戲院能提供比一般戲院更完整豐富的影音感受。1920年代中期之後,原著電影音樂在電影製作上的比重才日益提高。

  有聲電影的時代接著來臨,1926年8月,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的<Don Juan>上映,是影史第一部影樂合一的電影作品,William Axt與David Mendoza的配樂成為影史首部錄音並且與影像同步播放的電影配樂。<Don Juan>是一部沒有對白,僅有配樂的有聲電影,隔年10月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推出<爵士歌手-The Jazz Singer>,成為第一部結合對白,歌曲與配樂的有聲電影(Talkie),也是史上第一部音樂劇電影。

  在有聲電影的初期,電影觀眾對電影語言與配樂的理解還在摸索,電影公司的態度也十分保守,特別要求音樂的出現,在影像上必須能夠交待符合現實與邏輯的來源,即所謂的Diegetic music或Source music,這是因為擔心觀眾對"配樂"這種非現實的聲音,即Score或Non-diegetic music,會感到困惑。於是,電影音樂家的表達空間有許多限制,編導也為此製造出諸多荒謬情節,比如為了讓男女主角可以在抒情小提琴的陪伴下談情說愛,必須在花前月下冒出一個遊盪在外的小提琴家半夜拉琴,以前的電影觀眾可能覺得這樣才能合理化琴音的出現,但現在的觀眾可能會覺得:這位拉琴的老兄,不然你是有事嗎?這種對配樂的限制與迷思,在1933年被Max Steiner的<金剛>一舉打破。

  雖說不要寫得太囉嗦,還扯上這麼一大段才言歸正傳,希望這段歷史背景有助於感受這部配樂的歷史位置。這是影史第一部幾乎通篇採用配樂觀點,即Score或Non-diegetic music來創作的大型管絃配樂,不僅很有突破性,而且很豪華。<金剛>推出的時間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年代,銀行接連倒閉,華爾街正逢股災,RKO影業斥資50萬美金拍了一部巨猩襲擊紐約的電影,花費是一般電影預算的兩倍以上,但電影還沒有上演,電影公司已經瀕臨破產,公司高層對道具與特效的水準沒有信心,卻也無法再投入更多資金,連演奏錄製配樂的錢都找不到了,Max Steiner原來被指示把從前的電影配樂片段,比如<小婦人-Little Women>,拿來給<金剛>湊和著用,但導演Merian C. Cooper把Max Steiner帶到一旁,要他在配樂上全力發揮,不論花多少錢他都願意自費買單。既然如此,Max Steiner也不手軟,一出手就燒掉5萬美金,動用46人編制的交響樂團,完成這部完全不符合電影公司標準的配樂,在那個時代,這是天價等級的配樂製作,花費相當於平常一部電影預算的四分之一,而且通常電影配樂採用的樂團編制不會多於10人。<金剛>上演後盛況空前,RKO影業起死回生,這部電影與配樂,在電影史上成為新的里程碑。

  這部作品一方面將"配樂"這種非現實的,用音樂來協助敘述電影內容的電影語言充份展現,同時也把主題動機和Mickey-Mousing這兩項好萊塢的古典配樂技巧,做了成熟的演出,成為好萊塢電影配樂的示範級作品。Main Title一開場的三個降階音符,即是巨猩Kong的主題,它在整部配樂中無處不在,它的降階結構具有一種沈厚的力量感與壓迫感,但在Main Title的結尾,它以淒測溫柔的提琴獨奏展現截然不同的抒情氣質,Kong的主題並不是一個特定的旋律組合,而是一個三音符的降階結構,這個結構因為簡單,顯得容易感受也容易變化,可以威猛強悍,可以古怪神祕,可以幽默喜感,也可以悲涼絕望。主題動機的配樂手法,重點在於創造一個貼切象徵事物的音樂,並且讓這個元素在配樂中,隨著情境千變萬化,又可以被清楚辨識。而Mickey-Mousing並非單純在節奏旋律上對應影像的動態,它也能用來對應情感的轉折,重要的是,這種對應是以音樂的趣味與美感來呈現的。Kong這個看似簡單的主題在配樂中表情生動,遊移靈活,能和影像,情緒,動態緊密結合,足見Max Steiner的主題動機運用和Mickey-Mousing技巧早已深具火候,一些很基本的手法,比如將Kong的簡單主題反覆升降音階或音量,來表達Kong的逼近或遠離,都是今日電影配樂的常態,如John Williams的<大白鯊-Jaws>,就算是承襲此一概念的傑作。

  Main Title中第二個顯眼的主題是一個代表叢林異族的主題,熱烈的節律有種瘋狂野性的氣息,它在電影中伴隨著土著的祭典舞蹈和反覆吶喊Kong的聲音登場,但它毫不寫實,因為迷霧島嶼的叢林部落,肯定是沒有46人編制交響樂團這種組織,這個主題以一個特徵性的結構,不同的旋律編排,反覆出現在配樂裏,做為這個部族的代表,它的表達方式並不都像Main Titile,Jungle Dance,或者Aboriginal Sacrificial Dance那般狂野,如曲目Meeting with the Black Men,就轉為詭異陰沈的語法,而在這個曲目中與部族主題交涉的,則是探險隊伍的四音符主題。這支隊伍的主題其實有很多面相,代表性的曲目是Bronte,除了四音主題反覆強調外,還結集了各種偵察,危機,逃亡的小樂句,形成一連串緊張有趣的冒險動作樂章。Max Steiner對島嶼歷險的音樂筆觸不是一味的興風作浪,在接近島嶼之初的A Boat in the Fog,The Island - The Railing等曲目,風格深幽高雅,叢林風的打擊樂富有神祕色彩,這種樂風在今日類似情境的電影中已十分普遍。而金剛與各種怪獸搏鬥的配樂各有巧妙不同,金剛主題遊走其間,蛇怪風格幽暗沈滑,翼龍則以紛亂管絃描繪糾纏,最會鬼吼鬼叫的暴龍之戰,配樂只出現在怪獸接近與大戰結束之後,Max Steiner對音效強烈的場景刻意迴避過度作曲,如帝國大廈上遭戰機圍攻也是類似手法。說來奇怪,金剛看來也不是剛搬到島上,怎麼遇到美女之後,所有的惡鄰居全都上門找麻煩,難怪有紅顏禍水一說。

  美女的主題是配樂的另一焦點,基本上它是一個抒情主題,在Sea at Night與Stolen Love等片段,以優美的華爾滋曲式來呈現,在Main Title裏它以隱約而快速的筆觸,在金剛的主題亮相後緊接著一筆帶過,接下來在整部配樂裏,它以各種形式和金剛的主題交會,但也代表男女主角之間的情愫,在音樂中三角戀情已然成型。這種表達的最後高潮自然落在終曲Finale ,美女主題與金剛主題溫柔交織,愁悵而悲美,即使尖叫皇后的演技呆板做作,但在音樂的催化下,讓人從金剛人偶的眼神姿態,仿佛還是能感受到萬般不捨與遺憾,這首曲子最終浮現探險的主題,讓主角站在金剛遺體旁說出It was Beauty Killed the Beast的經典台詞,再以金剛主題盛大收場。

  <金剛>只有少數音樂,以Source music的方式描寫展示金剛的奇觀秀,如King Kong March與Fanfares 1, 2, 3中的進行曲與鼓號曲,其餘多數的音樂都是屬於詮釋電影內容,角色情緒的配樂,此舉顛覆了當代電影公司對配樂的多慮與刻板印象,從此電影音樂家們即將大顯身手,開啟好萊塢電影音樂的黃金時代。以今日的眼光來看,<金剛>的音樂風格或許未必符合現代人的音樂喜好,但其中精緻的配樂技巧,以及藉此作品遙想當年,推演昔日歷史軌跡,還是有其引人入勝之處。

****

By Loyalwise Ye 2014/11/21


收錄曲目:

01. Main Title
02. A Boat in the Fog
03. The Island - The Railing
04. Jungle Dance
05. Meeting with the Black Men (punia! casco!!)
06. The Little Monkey Escapes
07. Sea at Night - Forgotten Island
08. Aboriginal Sacrificial Dance
09. Entrance of Kong - The Sailors - Stegosaurus
10. The Bronte
11. Log Sequence
12. Cryptic Shadows
13. Stolen Love - The Cave
14. The Snake - The Bird - The Swimmers
15. The Return
16. 'Hey Look Out! It's Kong, Kong's Coming!'
17. King Kong March
18. Fanfares 1, 2, 3
19. Kong Escapes
20. Elevated Train Sequence
21. Aeroplanes
22. Finale ('It was Beauty Killed the Beast')
 

1 則留言:

  1. 天天天啊啊啊ㄚㄚㄚㄚㄚㄚ 是Max Steiner的金剛 能讀到這篇文章真是三生有幸

    回覆刪除